在挑选机壳的时候除了外观顺眼以及体积大小之外
散热好坏以及安不安静有时候也是很个麻烦的取捨问题
或许一方面是这几年主流平台在功耗上的优化让各厂比较有意愿推出静音机壳 (谜:最好是!?)
除了前阵子 CM 所推出的新版 Silencio 系列外
Sharkoon 旋刚最近也则针对去年所发布的 MASK 隐密者进行改版
推出所谓的 Silent Edition 静音特别版
首先看到外箱正面
侧边则是一些比较细部的规格列表
机壳正面一览
塑胶面板细看可以发现类似髮丝纹的处理
门板部分採用按压式的开关
打开的时候要留意不要直接大喊 open !!!
然后就全开,只能开到 90 度左右喔 ^.<
提供两组 5.25"、一组 3.5" 扩充槽
其中 5.25" 挡板部分可直接按压两侧开关拆掉
前置面板部分配置在顶部,盖子跟门板一样採用按压式的开关
提供两组 USB 3.0、两组 USB 2.0 以及 HDAudio 3.5mm 插槽
其中电源键与灯号直接做在外面,reset 按钮则藏在盖子裏
不过看到这设计我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
拿来插我的 CZ80 ...girigiri...
如果是一些比较奇形怪状的随身碟我想还是不要勉强他了 XD
机壳顶部一览,无风扇开孔,可以安心拿来摆杂物 (误)
两侧门板同样没有外凸设计或是风扇锁点
机壳底部一览
脚座部分採用塑胶加上泡棉底
机壳底部预留风扇锁点,并在 PSU 与中间部分附上可拆式防尘滤网
机壳背面一览
侧板部分採用手转螺丝固定
刚刚侧板部分没提到,其实我还蛮喜欢这个把手设计
对于不是採用侧开式设计的入门机壳来说
常常侧板都不是很好开,用力拉我又怕会发生什幺不测....ww
一般我都是翻过去躺平然后推过去 ('_>')
旋刚这咖算好开关的,安装前后都是 (y)
上方预先开好水冷孔并加上防刮橡胶圈
PCI 挡板採非一次性设计,并在挡板上开孔帮助散热
当然,下置式 PSU 设计是一定要的
左右两侧板均贴上吸音材料
配件部分包含硬碟滑轨、束线带、蜂鸣器、螺丝包、铜柱套筒与说明书
其中硬碟滑轨乍看之下好像都一样,实际上有 2.5" 跟 3.5" 两种
2.5" 提供四组,3.5" 有三组
前置面板模组跟面板连在一起,拆的时候要小心
进气孔分布在左右两侧,中间区块则是贴上吸音材料
前方内建两颗 12 公分扇,并加上防尘滤网
3.5" 扩充槽是透过一个转接架安装
内部结构一览,採全黑化处理
预先锁上 ATX 孔位的铜柱,顶部也贴满了吸音材料
5.25" 扩充槽採用按压式的免螺丝扣具
硬碟架部分採用可拆式设计,支援 4 颗 2.5" 硬碟,3 颗 3.5" 硬碟
拆掉上方的两颗手转螺丝就可以进行调整
底部的螺丝倒是不用拆,他是採用轨道的方式固定,调整起来蛮方便的
不过其实会拆大概是整个拆掉了,虽然他可以调成 7 组都 3.5" 的模式
但受限于硬碟扣具的数量其实没办法装到这幺多
后方内建一颗 12 公分扇
PCI 扩充挡板採用一般螺丝固定
PSU 底座部份加上防震脚垫
机壳背面一览
5.25" 快拆部分算是蛮微妙的,一般机壳都只做一边比较多
毕竟你如果两边侧板都要拆掉就有点麻烦
推测是为了避免一边没有完全用扣具固定会可能因为震动产生较多噪音
EPS 8pin 背走开孔位于右上角
CPU 背板开孔开的算是蛮大一片,应该可以避免对不到的问题 XDD
硬碟架与主机板托盘间没有封死,不过剩下的空间也不多
基本上走线空间还算充足,并预留了一些线材固定点
USB 3.0 採用内置 19pin,并提供 USB 2.0 替代方案让旧主机板可以接
音效部分与上次装的 neos 一样,仅提供 HD Audio 介面
按键开关线材採黑化处理,电源与硬碟灯号则维持一般配色
简单装一下
基本上算是好装的,而且背板在盖的时候很顺手 XD
顶部其实空间蛮充足
EPS 8pin 背走算是蛮轻鬆,只要你线材够长,有编织网或是热缩套其实没什幺关係
不过有一点其实蛮讨厌
他的风扇 molex 4pin 不是像一般机壳多附 4pin 转接线而是直接将 header 跟原本的 3 pin 做在一起
如果你要插到主机板上就会挂一颗在那边,这点倒是要留意一下
电源与硬碟灯号分别为蓝色与红色
就整体而言
隐密者在背走空间以及安装方便性上有着不错的表现
并提供两组 USB 3.0 + 2.0 插槽
除了功能齐全之外,算是最近装过几款比较顺手的壳
相对的,除了前面提到那个 molex 4pin 的做法之外
隐密者在硬碟扣具上的设计就比较不足些
虽然硬碟架可调但是如果使用者想拿来装比较多的 3.5" 硬碟就只能摊手
至于他的门板与插槽上盖设计这个就比较尴尬,虽然为了静音防尘这是难免的
不过倒是可以考虑让开合角度增加些才是 ('_>')
以上